盼了26年,廈金大橋為何阻在“最后一公里”?
“到阮厝(閩南話,意為‘我家’)的橋,何時才能通?”金門鄉親王水彰的這句話,道出金門人持續26年的期盼。近日,金門鄉親首次組團來到廈金大橋(廈門段)施工現場,踏上施工棧橋的那一刻,他們激動地遠眺金門島,連聲感嘆“回家的路更近了”,也連連發問“到阮厝的‘最后一公里’為何不能建?”
自1999年大陸學者首次在公開場合提出修建廈金大橋的建議以來,這座跨海大橋早已超越單純的交通功能,成為聯結兩岸同胞情感、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紐帶。
金門縣前縣長李炷烽曾直言不諱:“金門要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對外交通。”作為海島,金門長期受困于交通不便。雖然廈金航線年運送旅客超百萬人次,但海上交通受環境影響大,用金門鄉親的話說“上要看天氣、下要看潮水”,一旦海空航線中斷,金門便成孤島。
2023年,金門縣“廈金大橋建設推動促進會”就“是否同意興建廈金大橋”發起投票,短短兩周收集到734份表態支持的聯署書。數字背后,是金門鄉親對美好生活的迫切向往。經常往返廈金兩地的金門鄉親李臺山說得很實在:“大橋通了,物流順了,供給足了,生意自然更好做。”
對金門而言,廈金大橋不僅是10多分鐘直達廈門的快捷通道,更是連接祖國大陸和全球市場的“黃金橋梁”。“廈門金門門對門”,廈門優質的公共服務能更便捷地惠及金門,廈門發達的海陸空交通樞紐能助力金門產品銷往廣闊市場。這些正是金門擺脫發展困境的關鍵所在。
面對金門鄉親的熱切期盼,大陸始終以最大的善意和誠意回應。2023年10月,廈金大橋(廈門段)開工建設。樁機轟鳴,塔吊林立,廈門方面全力推進施工建設,如今大橋的整體輪廓已清晰可見,海上主線預計2026年通車。廈金大橋(廈門段)連接廈門本島和大嶝島,大陸方面特意預留了通往金門的橋梁接口,位于大嶝島的廈門翔安國際機場也同步預留金門專用航站樓。
與大陸的積極作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臺灣當局在廈金大橋通往金門的“最后一公里”設置障礙,百般阻撓,屢屢駁回金門鄉親建橋的訴求。民生熱望被冰冷的政治算計潑了冷水。試問,當金門的貨物因交通不便而運輸成本高企,當金門旅游業因交通瓶頸而發展受限,當金門鄉親因交通不順而就醫困難,鄉親們怎能安居樂業?政治算計的代價最終由普通百姓承擔。這種以一己政治私利犧牲大眾民生福祉的做法,傷害了同胞情感,也違背了歷史潮流。
臺灣當局可謂是“黑屋里打算盤”,但“暗算”終究算不過人心所向。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是臺灣地區主流民意。從2001年的兩岸“小三通”拉開序幕,到2018年福建沿海向金門供水,再到如今的廈金大橋建設,兩岸在互聯互通上的每一步,雖然都受到重重阻撓,但最終民意難違——船通了,貨通了,水通了,而橋也必將通!
廈金大橋的“最后一公里”,或許暫時被臺灣當局政治私心所堵,但這堵不住金門鄉親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堵不住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親情,堵不住兩岸同胞走近走親的歷史趨勢。(廈門臺辦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