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會|小科普:十五運會為什么沒有跨省組合了?
新華社深圳11月15日電(記者田光雨、丁文嫻)隨著男、女團體決出金牌歸屬,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羽毛球項目各單項賽15日拉開戰幕。翻看對陣表會發現,本屆全運會羽毛球雙打項目沒有了跨省組合。不僅是羽毛球,本屆全運會競技項目中,乒乓球、網球、雙人跳水等配合類項目都沒有了跨省組合,是什么原因?
這是11月9日拍攝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跨省組合首次出現于2017年天津全運會。當時,為了打破地域壁壘,鼓勵各省區市在技戰術配合類項目上開展更高層次的合作,同時保持國家隊運動員訓練體系的完整性,全運會首次允許不同省份的運動員在雙打、接力等項目中混合參賽。這一舉措被視作為奧運備戰探索新路徑的嘗試。
天津全運會的49個小項中共有279支跨省組合隊參賽,涉及870名運動員。馬龍/許昕、丁寧/劉詩雯的“夢幻”乒乓球組合,曾獲世錦賽男子4×100米接力第四的張培萌、蘇炳添、謝震業、吳智強組合,都在那一屆全運會上引發熱議。
2017年9月7日,第十三屆全運會男子4×100米接力決賽后,京浙鄂粵隊(從右至左)吳智強、蘇炳添、謝震業、張培萌合影。新華社記者 王麗莉 攝
強者攜手,戰力倍增。天津全運會上跨省組合幾乎“所向披靡”。但同時,“強隊恒強、弱隊更弱”、比賽懸念不足等問題引發討論。
2021年,受東京奧運會延期影響,陜西全運會與奧運會首次同年舉行,相隔不過一個來月。由于備戰時間有限,為了讓奧運國手更從容地從國際賽場過渡到國內賽場,陜西全運會僅對奧運參賽陣容開放“奧運聯合隊”形式。
在那屆全運會羽毛球項目中,王懿律/黃東萍、陳清晨/賈一凡兩對跨省組合分別獲得混雙和女雙冠軍。相比天津,陜西全運會的跨省組合政策實際上已大幅收緊。
跨省組合成就過不少“神仙搭檔”,延續國家隊配合,也產出優異成績。但其副作用同樣明顯:部分項目實力懸殊巨大,新人難以在競爭中“蹚出來”,一些省隊在優勢組合面前缺乏動力,比賽精彩程度也隨之降低。
11月12日,廣東隊組合梁偉鏗/任翔宇(左)在男雙比賽中回球。最終,他們1:2不敵浙江隊組合王昶/謝浩南。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本屆大灣區全運會競技比賽已經沒有了跨省組隊的現象。在羽毛球賽場,既有浙江鄭思維/黃雅瓊、廣東李怡婧/羅徐敏這樣的國家隊“原配”;也有梁偉鏗、王昶分別與本省隊友組隊,位列男雙前兩號種子的全新組合。
跨省組合不再,對觀眾來說,少了些“一家獨大”,冠軍爭奪更具懸念。這一調整也調動各地方加強青訓體系建設,深耕本土儲備,共同夯實我國競技體育人才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