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之光照亮法治航程——習近平法治思想引領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述評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征程上的歷史性里程碑——
2020年11月,黨的歷史上首次召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將習近平法治思想明確為全面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
思想偉力無遠弗屆,法治實踐氣象萬千。
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同中國法治建設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相結合,習近平法治思想科學回答新時代為什么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怎樣實行全面依法治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為法治中國建設行穩致遠提供根本遵循。
法治興則民族興,法治強則國家強。
擎真理之旗,掌時代之舵。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磅礴偉力,推動新時代法治實踐闊步前行,為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奠定堅實基礎,在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征程中不斷創造法治中國新的輝煌。

把穩“思想之舵”——“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以科學理論為指導,加強理論思維,不斷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取得新成果”
2025年11月1日,法治中國壯闊畫卷再添厚重一筆——《中華人民共和國法治宣傳教育法》施行。
首次將“習近平法治思想”鄭重寫入國家法律文本,推動全面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深入人心……這部法律落地實施,將進一步夯實全體人民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共同團結奮斗的思想根基。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翻開《之江新語》,從真知灼見中感悟思想的源流。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不斷發展和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的不斷提高,對進一步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道德是法治的基石。法律只有以道德為支撐,才有廣泛的社會基礎而成為維系良治的良法。”
…………
從河北、福建到浙江、上海,從依法治縣、依法治市到依法治省……在地方從政歷程中,習近平同志對法治的尊崇和踐行一以貫之。
偉大時代孕育偉大理論,偉大理論引領偉大征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偉大實踐中,創造性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創性、標志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習近平法治思想系統闡明全面依法治國一系列根本性問題,恰如一座指明航程的燈塔,照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為法治中國建設提供行動指南。
偉大的思想,從時代發展中汲取豐沛滋養,在偉大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與時俱進。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中國式現代化壯闊征程再次鐫刻下新的時代印記——
2025年10月23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完善實質性化解行政爭議機制”“加快涉外法治體系和能力建設”……在這份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綱領性文件中,“法治”肩負著重要使命。
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日益增長的要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促進共同富裕,都對法治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深入闡釋全面依法治國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新時代新征程法治中國建設指路定向。
為中國式現代化保駕護航——明確“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要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處理好改革和法治的關系——強調“要堅持改革和法治相統一”“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推動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齊頭并進;
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要求“深刻認識做好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營造有利法治條件和外部環境;
…………
為經濟建設提供法治保障,為政治建設劃定法治軌道,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以法治力量守護美麗中國……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習近平法治思想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彰顯真理磅礴偉力、孕育實踐蓬勃生機。
偉大的思想,植根中國文化沃壤,彰顯中華文明特質,具有強大生命力。

人們在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游覽拍照(2024年11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諾 攝
徽風皖韻,青磚黛瓦間小巷清幽。
2024年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安徽桐城古城內的六尺巷,在詩書照壁前,重溫張吳禮讓典故。
“謙讓,謙虛,和為貴,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汲古言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揮好中華民族講求禮讓、以和為貴傳統美德的作用,營造安居樂業的和諧社會環境”。
千年歷史弦歌不輟,禮法文脈浩浩湯湯。
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偉大實踐深入推進而持續發展、更加完善,賦予中華法治文明新的時代內涵。
宣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和經驗的集中體現,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唯一正確道路”,堅守理論創新的魂與根;
強調“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的理念,既傳承“民惟邦本”的傳統智慧,又實現時代性升華;
指明“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對“法平如水”“公生明”等傳統司法理念作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弘揚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精髓,汲取中華民族自古至今的治理智慧,適應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具體實際,習近平法治思想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芒,深刻揭示中國之治的法治密碼和全面依法治國的正確方向。
偉大思想指引偉大事業,真理偉力凝聚奮進力量。
這是人民共和國法治史上神圣莊嚴的重要時刻——
國徽莊嚴,紅星熠熠。全票當選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左手撫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右手舉拳,鄭重宣誓:
“我宣誓:忠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履行法定職責,忠于祖國、忠于人民,恪盡職守、廉潔奉公,接受人民監督,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努力奮斗!”
2018年3月,新中國歷史上首次國家領導人憲法宣誓載入史冊。五年后,千鈞誓言再次響徹人民大會堂,彰顯習近平總書記對憲法始終如一的尊崇和維護,傳遞在新征程上堅持依法治國、依憲治國的決心。
率先垂范,不言而信。
對全面依法治國工作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全面系統研究解決全面依法治國重大事項、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堅定自信,推進法治建設穩步前行。
以上率下,起而行之。
從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提出要求,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作出明確部署,到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將“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列入“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法治中國建設“總藍圖”“路線圖”“施工圖”愈發清晰完善——
黨中央部署推進法治建設和法治領域改革一系列重大舉措,黨委法治建設(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制度機制和格局基本形成,領導干部“關鍵少數”法治建設責任持續壓實……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
《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制定實施,法治中國宏偉藍圖漸次展開、縱深推進……
行而有思,思而行遠。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實現新跨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越走越寬廣,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筑牢法治根基。

夯實“發展之基”——“我們要更加重視法治、厲行法治,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作用”
“法律為民營企業‘撐腰’”“判決給企業信心,讓企業安心”“法律落地見效,才能護航發展”……
今年5月30日,民營經濟促進法剛剛施行不久,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首次適用該法,在一起案件中判決政府部門向企業支付800余萬元補償。法治的力度和速度,令廣大民營企業紛紛“點贊”。
作為我國第一部專門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制定實施,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生動實踐。
治天下不可以無法度。一個現代國家,必須是一個法治國家;國家要走向現代化,必須走向法治化。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對外開放深入推進,需要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
站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戰略高度,習近平總書記為以法治之力護航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
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增強高質量發展動力,離不開法治的引領和保障。
很多人還記得,2005年1月,浙江在香港和澳門舉辦“港澳·浙江周”活動。時任省委書記習近平帶著十多名律師組成的律師團出席。
簽訂浙港法律服務合作協議,舉辦法律服務合作論壇……緊湊的行程中,習近平同志多次參加律師團活動,對法治護航經濟建設的重視可見一斑。
時光荏苒。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以法治為引領”等重要論述擲地有聲。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習近平法治思想旗幟鮮明,對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提出明確要求。
法律制度如何更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要高質量,立法也要高質量。要以立法高質量保障和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出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為鄉村振興提供法治保障;修改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立法緊隨時代腳步,以良法善治保障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怎樣厘清政府職能邊界釋放發展活力?習近平總書記明確:“用法治給行政權力定規矩、劃界限,規范行政決策程序,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規范涉企行政執法專項行動為企業挽回大量損失,“市場準入負面清單”越縮越短,“高效辦成一件事”加速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步履扎實,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動能。
如何為企業安心發展營造良好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依法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產權和合法權益。”
人民法院不斷加強產權司法保護;檢察機關堅決糾正利用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公安機關嚴查違規異地執法和趨利性執法……政法機關“實招”不斷,讓企業家吃下干事創業“定心丸”。
思想之光,照亮奮進之路。法治保障貫穿于立法執法司法各環節,展現主動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擔當作為,助力激活經濟社會發展“一池春水”。
改革和法治同頻共振,引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2025年5月28日拍攝的海南洋浦國際集裝箱碼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風起南海之濱,潮涌開放東方。
巨輪靠泊,岸橋繁忙作業……海南洋浦國際集裝箱碼頭一派忙碌有序的景象。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改革開放重大舉措——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瞄準今年12月18日啟動全島封關運作,正以“沖刺”之姿全速推進各項工作。
從審議通過海南自由貿易港法,到施行海南自貿港極簡審批條例、外商投資條例等……回望自貿港的“成長”,法治的身影清晰可見。
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
2024年10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明改革和法治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關系。
“以改革之力完善法治,進一步深化法治領域改革,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更好發揮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鞏固改革成果中的積極作用”……
改革勢如破竹,法治夯基固本。習近平總書記的鮮明論斷,為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重要方法指導、實踐指南。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關于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修訂行政處罰法,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檢察公益訴訟范圍不斷拓展,更好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改革開放越深入越要強調法治,發展環境越復雜越要強調法治。”筑法治之基、積法治之勢,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護航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穩、足音鏗鏘。
法治同開放相伴而行,對外開放向前推進一步,涉外法治建設就要跟進一步。
2023年11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發人深思:
“加強涉外法治建設既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長遠所需,也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應對外部風險挑戰的當務之急。”
堅持在法治基礎上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在擴大開放中推進涉外法治建設。近年來,我國不斷完善涉外法律和規則體系,提升涉外執法司法效能,為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中國智慧和方案。
制定修改外商投資法、仲裁法、海商法等,涉外法律法規體系日臻完善;高標準建設國際商事法庭,平等保護中外當事人合法權益;大力發展涉外法律服務,讓非訴訟糾紛解決“東方經驗”漂洋出海……

2024年12月10日,黑龍江省黑河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在為涉外企業辦理業務。新華社記者 殷剛 攝
立己達人,兼濟天下。
“要堅定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主動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推進國際關系法治化。”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構建中國特色、融通中外的涉外法治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提供指引,彰顯我國法治大國、文明大國形象。
人民法院海事案件年收案量從1984年的18件增至2024年的3.44萬件,越來越多外國當事人選擇中國法院訴訟;加快培育中國特色的國際一流仲裁機構、律師事務所,中國律師事務所截至2024年底已在37個國家和地區設立207家分支機構;中外執法合力打擊犯罪,我國目前已簽署91個司法協助條約……
漫漫征途,法治為綱。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全面依法治國為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乘勢而上、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助推“中國之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法典長卷啟,青山入畫來。
2025年4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廳。一冊冊《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法典(草案)》,整齊擺放在常委會組成人員案頭。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綱和魂”,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生態環境法典草案初審亮相、編纂工作扎實推進,織牢織密守護美麗中國的法治之網,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越是強調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質量。

2023年2月7日,在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召開的征詢會上,虹橋街道榮華居民區黨總支第一書記兼古北市民中心主任盛弘(右四)聽取相關人士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修訂草案)》的意見和建議。虹橋街道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2015年在全國設立的首批四個基層立法聯系點之一。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走進上海長寧區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一個個厚厚的文件夾,滿載多年來當地居民為立法貢獻的智慧和力量。
虹橋街道,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在全國設立的首批基層立法聯系點之一。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同正在參加立法意見征詢的社區居民代表親切交流。
“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決策都是依照程序、經過民主醞釀,通過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產生的。”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
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以高質量立法服務和保障改革發展,必須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這是2023年3月21日拍攝的貴州省畢節市人大常委會德溪街道基層立法聯系點。新華社發
截至2025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共設立54個基層立法聯系點,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帶動省、市兩級人大設立基層立法聯系點7800多個。
讓群眾的“金點子”搭上“立法直通車”,以“小快靈”“小切口”立法解決百姓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新時代立法碩果累累。
與時俱進修改憲法,建立憲法宣誓制度;修改食品安全法,出臺住房租賃條例等,更好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制定修改網絡安全法、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條例等,維護網絡空間風清氣正;加快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法立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5年9月15日,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公安局民警與轄區高亭中學學生進行網絡安全知識競答互動。新華社發(鄒訓永攝)
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
截至目前,我國現行有效法律310件、行政法規600余件、地方性法規超過1.4萬件。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日臻完善,從“有法可依”走向“良法善治”的步伐鏗鏘有力。
公與平者,即國之基址也。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

2024年1月30日,在云南昆明長水機場,緬北果敢電詐犯罪集團重要頭目白所成被我公安機關成功押解回國。新華社記者 殷剛 攝
2025年10月15日,一則消息登上熱搜——緬北果敢“四大家族”犯罪集團案已全部進入司法程序。網民點贊“罪有應得,拍手稱快”。
公平正義,民之所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依法治國,必須緊緊圍繞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來進行。”
從人民法院不斷壓實院庭長審判監督職責更好落實司法責任制,到檢察機關推動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四大檢察”全面協調發展;從公安機關保持對涉黑惡犯罪的高壓嚴打態勢,到司法行政機關基本建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捍衛公平正義,守護家國平安。政法機關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奮力推進政法工作現代化”的重要指示,持續深化政法改革,嚴懲百姓深惡痛絕的違法犯罪,讓公平正義更加可觸可感。
勞榮枝、余華英等罪犯伏法,彰顯社會主義法治權威與尊嚴;
張玉環、車超等冤案昭雪,人們相信正義終將不再“遲到”;
刑法第二十條被“喚醒”,昭示“法不能向不法讓步”;
…………
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每一個法治“熱搜”,都是維護公平正義的生動體現,映射法治中國的堅定足跡,“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一步步成為現實。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治和德治交相輝映,激發社會治理蓬勃生機。

江西蘆溪縣宣風鎮珠亭村人民調解員陽昌紹(中)為珠亭村的百姓宣講民法典知識(2021年8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
2020年5月28日,人民大會堂如潮的掌聲中,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誕生。
以平等、誠信原則筑牢權利基石,規范市場秩序;弘揚傳統美德,維系婚姻家庭和諧穩定……這部人民的法典實施近5年來,已深刻融入社會治理的肌理之中,生動詮釋德法共治的精髓。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習近平總書記精辟闡明法治和德治的辯證關系,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2025年8月20日,在浙江省諸暨市東白湖鎮斯宅村舉行的集體婚禮上,新人在移風易俗倡議上簽名。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制定反食品浪費法,引領節儉新風尚;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法,弘揚民族精神;司法機關出手遏制“天價彩禮”,助推移風易俗;各級綜治中心為群眾定分止爭、排憂解難……
法治德治攜手并進,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促進全社會尊法守法、崇德向善。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2024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時,來到蘭州棗林西社區和社區旁的劉家堡派出所。
社區工作者、社區民警和老百姓打交道最多,習近平總書記同他們親切交流。“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把基層治理和社會治安做得更扎實。”總書記叮囑。

在天津市寧河區蘆臺街道金華路社區,社區黨總支副書記吳蕊(右一)就社區監控設備安裝問題為社區居民進行解答(2024年10月11日攝)。金華路社區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將原社區居委會閑置用地提升改造成為聯絡群眾的基層綜合治理陣地——“解鈴小院”。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基層是改革發展穩定的第一線,也是各種矛盾和問題的集聚地。社會治理的最好辦法,就是以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糾紛,將矛盾消解于未然,將風險化解于無形。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法治建設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
山東曲阜建立“和為貴”調解室,浙江臺州打造基層“和合善治同心圓”,廣東豐順構建“大事共商、小事互助”治理模式……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現代社會治理,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最大限度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
法治的真諦,在于全體人民的真誠信仰和忠實踐行。高揚的思想旗幟,匯聚共建法治中國的不竭力量。
“八五”普法成效顯著,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廣泛落實,辦好法學教育努力培養造就高素質法治人才……法治信仰在廣大人民群眾心中落地生根,人人都是法治中國的親歷者、推動者和受益者。
以法為綱,循法而治。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
奉法者強則國強。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科學指引下,法治中國建設不斷夯實發展之基、完善治理之道、凝聚奮進之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筑牢更加堅實的保障。

文字記者:新華社記者
海報設計:劉雅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