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紅利釋放服務出口潛能
近年來,隨著中國積極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持續深化,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穩步提升,國際視野更廣,出海發展的意愿愈發強烈。在企業積極拓展國際市場進程中,中國服務出口潛力不斷激活。
加強有效機制保障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服務貿易穩步增長,服務進出口總額59362.2億元,同比增長7.6%。其中,出口26015億元,增長14.4%;進口33347.2億元,增長2.8%。
數據攀升的背后,凸顯出近年來一系列先行先試政策正持續轉化為推動服務業開放、優化營商環境的制度紅利,使高水平開放加速落地實施。
今年5月,一批用于治療兒童罕見病的藥品伏索利肽在海關關員快速驗放后,從北京天竺綜保區科園貿易的庫房出發,迅速運往北京兒童醫院救治患者。
這些尚未在國內正式獲批的進口罕見病藥品,之所以能實現從“人等藥”到“藥等人”的轉變,靠的正是北京罕見病藥品保障先行區的“保稅+罕見病保障”特色模式。國務院批復的《支持北京深化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建設工作方案》中,支持北京建設罕見病醫藥品保障先行區,用“白名單”制度幫患者解決“用藥難”。截至目前,已有10多款罕見病藥品通過“綠色通道”臨時進口。
為進一步促進服務貿易,我國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加大,為擴大服務出口提供了堅實保障。
2024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以高水平開放推動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從推動服務貿易制度型開放、促進資源要素跨境流動、推進重點領域創新發展、拓展國際市場布局、完善支撐體系5個方面,提出了20項任務舉措、70多條具體政策措施;今年9月,商務部等9部門印發《關于促進服務出口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政策措施》),從財稅、金融等方面,提出促進服務出口的13項政策措施,覆蓋服務出口鏈條需求。
“《政策措施》明確了我國服務出口的重點發展領域,并為服務出口提供全面的政策支持!鄙虅詹繃H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王雪坤表示,《政策措施》有助于推動重點服務領域尤其是知識密集型服務領域加大出口,比如數字服務、研發設計、供應鏈服務、知識產權等,提升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
專家表示,《政策措施》中出現優化服務出口零稅率申報程序、提升入境消費便利化水平等新提法,一方面強調用足用好現有政策,另一方面有利于深化和拓展推動服務出口政策措施,比如擴大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和覆蓋面、提升服務貿易跨境資金結算便利化水平等。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聶平香說,下一階段,財政資金、金融政策、監管便利化等方面對于服務貿易的支持力度有望進一步加大,助力服務貿易特別是服務出口的增長。
搭建更多出海平臺
拓寬國際市場渠道是推動服務出口持續增長的關鍵。在當前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局面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隨著企業出海步伐加快,不確定、難預料的因素明顯增加,特別是今年美國濫施關稅,企業“走出去”所面臨的風險顯著增加,拓展海外市場的壓力明顯加大。
為幫助企業更好“走出去”,去年以來,中國貿促會組織全國貿促系統力量,依托貿促會海外代表處和全球394個多雙邊工商合作機制,開展服務企業的“千團出!毙袆,助力更多企業拓展市場空間。
據統計,去年,中國貿促會共組織2249批次團組赴102個國家和地區考察洽談。今年以來,中國貿促會審批組展單位出國展覽項目1623個,計劃辦展面積95萬平方米。截至9月底,實際執行出國展覽項目970項,涉及64個組展單位和51個國別,展出面積近50萬平方米,參展企業3.4萬多家。
“我們將不斷增強鏈博會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功能,繼續組織全國貿促系統‘千團出!袆,支持推動企業海外參展辦展,深化與重點市場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務實合作。”中國貿促會新聞發言人王冠男介紹,下一步,中國貿促會將牢牢把握服務企業這個根本,豐富服務供給,做優服務平臺,為企業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提供高效、便捷、優質的綜合服務。
提供優質商法服務
面對全球性挑戰增多、經濟治理體系加快變革的形勢,在仲裁、調解、認證、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提供優質法律服務,幫助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和參與國際競爭,才能為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注入更強動能和更多活力。
9月12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修訂的仲裁法,共8章96條,自2026年3月1日起施行。新修訂的仲裁法健全完善具有中國特色、與國際通行規則相融通的仲裁法律制度,對于加強涉外法治建設、提高我國仲裁公信力和國際競爭力、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
王冠男表示,中國貿促會將依托法律法規全面加強國際一流仲裁機構建設,用好用足“一帶一路”仲裁合作平臺等機制,舉辦上合組織、中國—中東北非、中國—拉丁美洲等國際仲裁論壇并發布國別(地區)《仲裁制度研究》,與54個國家和地區的96家仲裁機構簽訂合作協議,為企業提供公正、高效的高水平爭議解決方案,協助出海企業做好仲裁裁決的域外承認和執行工作,通過培訓研討、案例解讀等多渠道提升企業法律風險防范能力。
9月16日,中國貿促會下屬機構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以下簡稱“貿仲”)同時發布《中國國際商事仲裁年度報告(2024—2025)》《建設工程仲裁案例選編》和國內首次聚焦拉美地區國別仲裁制度的《拉美國家仲裁制度研究》。貿仲副主任兼秘書長王承杰說,仲裁作為國際通行的經貿投資爭議解決方式,已成為各國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法治軟實力的重要手段。
今年5月,中國牽頭成立的國際調解院公約簽署儀式在香港舉行。33個國家現場簽署國際調解院公約,成為創始成員國。這是全球首個專門通過調解解決國際爭端的政府間法律組織。國際調解院公約已于8月29日正式生效,國際調解院(IOMed)預計將于今年年底正式投入運作。
國際調解院籌備辦公室主任孫勁表示,國際調解院將繼續培育調解文化,借數字技術提升調解可及性與效率,通過能力建設縮小數字鴻溝,推動調解規則完善,降低爭端解決成本,促進訴訟、仲裁與調解并行,助力全球商業主體長期可持續合作。(經濟日報記者 朱 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