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鮮報·規劃建議新看點丨拓展流域經濟 做好江河“大文章”
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記者魏玉坤、戴錦镕)江河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拓展流域經濟等模式。這一重要部署,旨在將地理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讓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船只在南京幕燕濱江風貌區旁的長江上航行(2023年11月2日攝,無人機全景照片)。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什么是流域經濟?
通俗地說,就是要做好江河“大文章”。依托流域內江河資源,通過水上運輸、港口建設等,加強沿線區域產業協作、基礎設施共建、生態環境共治等,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力新活力。
我國發展流域經濟具有天然優勢:流域面積達5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河流有4.5萬條,擁有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流域。
松花江畔,東北振興展現新活力;珠江口岸,粵港澳大灣區崛起世界級城市群;嘉陵江邊,重慶唱好新時代西部“雙城記”……千橫百縱的江河、星羅棋布的湖泊,打開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縱深空間。
11月15日零時,“粵車南下”首位通關車主周先生在“一站式”通道辦理通關手續。新華社記者 黃國保 攝
以長江流域為例。2024年,長江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逾63萬億元,同比增長5.4%,正在成長為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流域經濟涉及產業、生態、文化等多個方面,絕非單一區域或單一領域的“獨角戲”。站在發展全局高度來謀劃,跳出“一城一地”來部署,是拓展流域經濟的應有之義。
長三角三省一市共建高質量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區域內技術、資金、人才等資源要素有序流通;珠三角地區加強供應鏈協作,攜手發展內河航運、生態旅游等產業;黃河流域深化生態協同治理,譜寫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畫卷……既堅持流域“一盤棋”,又因地制宜探索發展路徑,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加快構建。
11月4日,在位于寧夏靈武市境內的黃河,候鳥在河灘上駐足棲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
從空間看,江河聯通東西、縱貫南北,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系統。從歷史看,河海交匯之地,往往開風氣之先。拓展流域經濟,要充分發揮通江達海優勢,以高水平對外開放塑造發展新優勢。
江海潮涌,新的灘涂不斷滋長,一如流域經濟生機盎然。大江南北,一幅流域經濟發展新圖景正在鋪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