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優質醫療資源送到基層群眾家門口(民生一線)
“多虧你們,把我父親從死神手里搶了回來!”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縣大坪鎮居民查仕芬激動地說。她快步走進文山州人民醫院耳鼻喉科病房內,鄭重地把一面錦旗送給醫務人員。
她的父親查興友同時患有罕見病“馬德龍病”與晚期下咽癌,脖子粗得像水桶,連轉頭都費勁。因氣道受巨大脂肪瘤壓迫而面臨極大風險,查興友需要靠呼吸機維持血氧。今年10月下旬,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療隊的全力救治下,他已脫離生命危險。
在文山州,還有不少這樣的患者,得益于巡回醫療制度,他們在當地就能享受優質的醫療資源。
選派各學科專家組建醫療隊,對接受援地區的實際需求
“要是沒有巡回醫療隊,我們就得跋山涉水到省級醫院或者省外看病。”查仕芬的話,道出很多偏遠地區群眾的心聲,“耽誤時間不說,光路費、住宿費就不少,萬一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后果不敢想。”
這份“家門口的安心”,源于巡回醫療制度。2025年8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國家中醫藥局、國家疾控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建立常態化巡回醫療制度的通知》,推動建立多層次、廣覆蓋的巡回醫療制度,實現常態化巡回醫療在資源薄弱縣全覆蓋。要求國家巡回醫療時間不少于3周,各級巡回醫療隊要根據受援地區的實際需求,對群眾開展疾病診療、健康宣教、引導健康行為等服務;對醫務人員開展培訓,提高技術水平、醫院管理水平;與醫療機構建立長期協作機制,組建遠程醫療協作網、專科聯盟;返回后,采取遠程會診、查房、培訓等方式,持續鞏固延續巡回醫療效果。
今年10月中下旬,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的指導下,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精心選派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學科的35名專家組成國家巡回醫療隊,深入文山州及其下轄的麻栗坡、馬關、廣南等縣鄉,推進常態化巡回醫療工作。據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院長周行濤介紹,醫療隊在麻栗坡縣為查興友會診,徐成志和陳維旭兩位醫生作出診斷后,迅速整合資源,將患者轉診至文山州人民醫院建立圍手術期管理。
從2011年起,國家衛生部門就每年組織部分醫院組建國家巡回醫療隊,赴中西部省份醫療服務能力薄弱地區開展巡回醫療。2025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對巡回醫療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每支國家醫療隊不少于8人。截至目前,累計派出342支國家巡回醫療隊、2500余名醫務人員,重點關注中西部醫療服務能力薄弱縣、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等地區,服務人次超50萬。
開展科普宣教,推動健康關口前移
“我們在麻栗坡縣會診時,發現查興友的氣道窄到只剩縫隙。CT顯示,腫瘤進展極快,若不及時做手術,兩三周內可能就有生命危險。”徐成志回憶起會診時的緊迫感。
一場與死神競速的救援隨即展開: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與文山州人民醫院聯合組建多學科團隊,討論制訂嚴密手術計劃;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麻醉科副主任韓園連夜從上海趕來,確保手術采取的清醒插管麻醉方式成功;工作人員緊急調度文山州內僅有的兩臺體外膜肺氧合機(ECMO)中的其中一臺作為術中應急保障……
8個半小時的高難度手術,徐成志成功為患者切除重量近3斤的咽喉腫瘤和脂肪瘤。查興友術后狀態穩定,血氧飽和度明顯改善,轉危為安;文山州人民醫院的醫生全程配合手術并觀摩學習。“不僅摸清了這類重癥的診治原則,還學習了手術技巧。”文山州人民醫院醫務人員說。
巡回醫療隊的溫度,除了體現在危急重癥的診治上,更延伸到疾病預防。在麻栗坡縣天保口岸學校操場上,醫療隊眼科檢查技術人員正引導學生做視力篩查:“來,下巴貼緊托臺,眼睛往前看。”此次篩查覆蓋442名學生,發現中度近視52人、高度近視12人。醫療隊現場為孩子們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后續還將聯動學校跟蹤干預。
醫療隊通過開展科普講座,推動健康關口前移。“大家看這張圖,圖中的大象有幾條腿呢?”天保口岸學校教室內,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劉盛濤拋出問題。“4條!”“5條!”在學生們此起彼伏的回答聲中,劉盛濤順勢講解人眼的視覺原理。
“這張圖片告訴我們,其實我們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有時候會產生錯覺。”劉盛濤給學生們講解眼部結構,并教給大家護眼方法。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互聯網醫院平臺與當地媒體協作,醫療隊兩天內開展“五官健康科普進萬家”科普云端講堂18場,累計在線觀看人次超過346萬。
推行結對幫扶計劃,培養“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馬關縣人民醫院的手術室里,患者陳女士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等待著生命中的重要時刻——她盼著治好白內障,好看清孫子的笑臉。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眼科主治醫師趙鎮南一邊操作,一邊向身旁的馬關縣人民醫院醫生廖代文講解:“這樣做切口可以不用水密,撕囊要有個回旋整理的動作,方便夾取,且不容易激惹皮質……”“以前看遠程教學視頻學習,有些細節會琢磨不透。現場學習,有疑問能馬上問,效率高多了。”廖代文全神貫注地看著趙鎮南的操作。“對于復雜的白內障手術,我們從手術理念上入手,展示在儀器設備相對欠缺的條件下,對多重眼部復雜因素疊加情況的靈活處理,幫助縣醫院醫生熟練掌握獨立超聲乳化手術能力。”趙鎮南說。
像這樣的白內障手術示教,醫療隊已在麻栗坡縣人民醫院、馬關縣人民醫院等完成50臺。“我們專門制定‘白內障復明手術專項計劃’,帶來設備與耗材,開展手術示教,助力縣醫院獨立開展手術,以后群眾不用再跑遠路。”周行濤說。
為了能讓當地群眾長久享受優質醫療資源,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正為當地培養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我們推行結對幫扶計劃,由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專家擔任導師,為文山州主要醫院的專科醫生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通過定期遠程指導、年度現場帶教、接收來滬進修等方式,進行人才培養。”周行濤說。
醫療隊還與地方醫院簽署互聯網分級診療協議,將州、縣醫院納入國家眼科、耳鼻喉科質控體系。定期組織的遠程病例討論、隨時響應的遠程會診,讓“線上+線下”幫扶無縫銜接。數據顯示,這支醫療隊已在文山州開展義診服務700余人次,完成眼科手術59臺、耳鼻喉科手術7臺、復雜性口腔治療8例,培訓州縣醫務人員100余名。
國家衛生健康委有關司局負責人表示,未來還將進一步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動巡回醫療從短期幫扶邁向長效賦能。
2025年,全國共有80多支國家巡回醫療隊。他們穿梭于城鎮鄉村,帶著設備與技術而來,留下健康與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