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鄉村振興 拉動文旅消費 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具象化了
“十四五”期間,各地共建設1.29萬余家非遺工坊,分布地區包括693個脫貧縣,135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帶動120萬余人就業增收。
非遺賦能鄉村
傳承文脈促共富
在廣袤的鄉村,非遺正以“文化+”的多元姿態,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煥發新生。
鏡頭前,農民導演、蟠龍梆子第七代代表性傳承人韓克正帶領村民演員拍攝一部以敬老孝親為主題的微短戲。山東省濟南市鋼城區辛莊街道下陳村是山東省級非遺“蟠龍梆子”的發源地,在這里,村民們主動將傳統非遺融入現代影視敘事邏輯。僅半年時間,下陳村推出的微短戲作品全網播放量便已突破5億次。

蟠龍梆子第七代代表性傳承人 韓克:現在大大小小的創作了300多個影視舞臺類的節目,而且我們還在十幾個國際藝術節參展,不但在身邊唱響,也讓它走向了世界。
村民們將古老戲曲通過微短戲等形式,讓非遺圈粉無數并順勢發展“文化+旅游+民俗+種植”融合業態。

濟南市鋼城區辛莊街道下陳村黨支部書記 呂寶俊:不僅帶動村集體收入大幅增長,還創造了上百個固定就業崗位,輻射帶動周邊多個村落共同發展。
走進湘西的苗繡非遺工坊,不少繡娘正在趕制一批訂單,她們大多是接受苗繡帶薪培訓后上崗的農村婦女,麻金連就是其中之一。之前一直在外打工的她想回家照顧老人和小孩,但苦于家里沒有穩定收入。2018年,苗繡非遺工坊建立之后,主動吸納當地低收入家庭參加公益性苗繡非遺技藝培訓,實施“讓媽媽回家”公益項目,麻金連成為了其中一員。

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石欄鎮七繡坊繡娘麻金連:生活費也有了,又能照看老人,又能看小孩。
“讓媽媽回家”公益項目實施7年來,共帶薪培訓農村婦女2400余人,人均增收1萬至3萬元,吸引了300多個孩子的母親返鄉就業。
在有著“社火村”之稱的河南許昌建安區靈井鎮霍莊村,“95后”村民霍浩然手持遙控器,一邊耐心地講解,一邊熟練地演示著操作步驟,向山西、河南等地慕名而來的買家們講述著如何將舞鳳飛上天。

河南許昌靈井鎮霍莊村是全國有名的社火道具村,社火道具制作技藝傳承了百余年,生產的社火道具占據了全國60%的市場份額。2023年,許昌鑫正戲劇非遺工坊掛牌成立后,效率翻了幾十倍,還把3D建模、無人機技術融入社火的生產表演中。

許昌市建安區靈井鎮霍莊村黨支部書記 霍軍政:研發這個品種,原來有200多種,現在有400多個品種,我們的市場份額也增加了30%左右。
非遺旅游讓文化“可觸摸”
讓旅游“有靈魂”
除了助力鄉村振興,非遺與旅游的融合有效拉動了文旅消費,并為旅游注入文化靈魂,讓旅游“熱”延續到一年四季。
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當地將非遺魚燈元素融入文旅消費場景,魚燈主題咖啡館、文創店成了熱門打卡點。在魚燈主題的民宿,游客們不僅可以自己動手制作魚燈,還能跟著當地的魚燈隊伍一起巡游,滿滿的參與感吸引了很多游客前來體驗。

歙縣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副經理 沈勇:我們還開發了非遺魚燈、剪紙、徽墨等跟非遺相關的課程,讓更多的游客能走進徽州,愛上徽州。
位于福州中心城區的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一場熱鬧的非遺快閃表演正在進行。演員們頭簪三把刀,跟隨著音樂節奏和律動,舞出女性的鏗鏘之美。精彩的非遺不僅看得見,游客還能換裝體驗定格旅行記憶。
數據顯示,今年的前三季度,上下杭聯動三坊七巷,累計舉辦非遺體驗活動500余場,吸引游客量超過3000萬人次。

福州市上下杭保護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李玉清:讓市民和游客可以實現一站式非遺游覽體驗,讓非遺看得見,摸得著,還帶得走。
在天津市古文化街,600多米的街道匯聚了30余家非遺品牌。在這里,非遺不只是靜態展示的古老技藝,還可以成為沉浸式體驗項目和精美的國潮文創。

游客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體驗蜜丸制作這項傳統非遺技藝。簡單的動作背后,也是中醫藥文化的生動傳遞。同樣以非遺體驗吸引人氣的還有楊柳青畫店,在這里,游客可以體驗年畫傳統拓印技藝,還可以帶走這份親手制作的祝福。年畫跳脫出“過年專屬”的局限,滲透到游客的日常消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