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古韻今風·情系中華”座談會福建平潭成功舉辦
2025-11-23 20:49: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座談會大合照(中國臺灣網發)
中國臺灣網11月23日訊 2025年11月21日下午,第二屆“古韻今風·情系中華——臺灣文言文教學現況與青少年家國情懷座談會”在福建平潭臺創園成功舉辦。會議由福建農林大學臺籍教授崔立有主講,聚焦臺灣文言文教學改革熱點,發布專項問卷調研報告,核心揭示臺灣青少年在文言文認知與實踐層面存在顯著落差,為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家國情懷培育提供了重要參考。
問卷調研:認知高認同與行為低參與形成鮮明反差
本次座談會發布的調研報告,源于臺灣地區教育課綱中文言文比例調整的爭議,旨在系統探究文言文篇幅被刪減的現狀及其對青少年文化認同與家國情懷的潛在影響。研究采用自籌經費、匿名問卷形式開展,通過設置陷阱題等質量控制手段,經嚴格信度與效度分析,確保數據真實可靠。調研共回收問卷188份,篩選后獲得有效樣本170份,受訪者以臺灣地區教師、家長及高校本科與研究生為主,中學生樣本相對匱乏、高學歷群體占比偏高構成研究局限性之一。

主講人崔立有(中國臺灣網發)
主講人崔立有運用KAP(知識-態度/認知-行為)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認知層面,近九成受訪者高度認同文言文對語言能力、個人發展及家國情懷培養具有重要價值,其中對“幫助理解傳統文化”的積極評價更超過95%。然而在行為層面卻呈現顯著落差:近70%的受訪者每周投入文言文閱讀的時間不足一小時,主動參與相關活動的比例也普遍偏低。進一步分析發現,教學方式被視為當前文言文教學中最突出的問題,其重要性遠高于課時不足等因素。
核心發現與改進方向:強調教學方式與課外活動
問卷結果顯示,認知與行為的嚴重脫節是主要結論,尤其在青少年中更為突出。KAP模型分析進一步顯示,認知因素可以解釋近五成的行為變異,而知識對行為的影響幾乎完全被認知遮蔽。這一重要發現揭示,文言文教學與行為實踐,可能受到學習以外多重因素的影響。
主講人崔立有認為改進方向應聚焦于“改進教學方式/教材”和“增加課外活動”,而非單純增加課時。同時需要認識到,家庭教養、社會氛圍、媒體環境等非教學因素在塑造青少年對文言文態度方面可能發揮著比課堂教育更重要的作用。只有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生態,才能真正激發學習興趣,深化教育效果,彌合文言文認知與行為的鴻溝。
與會嘉賓熱議:從應用到內化,多元建議促改革
在茶歇后的討論中,嘉賓們就“認知-行為脫節”現象展開深入交流。臺灣中學語文教師指出,除課本外,臺灣的文言文教學大多還有補充教材,和課外活動結合,能在教學上發揮更好的效果。平潭麒麟小學教師強調文言文教學應融合哲學智慧,培養愛國情操和承先啟后的精神。臺灣家長代表呼吁以文言文應用取代網絡用語如“666”“破防”,加強學校教學中的使用指導。臺青代表建議打破硬式教育,引入流行音樂如《青花瓷》等元素,提升趣味性。
會議在熱烈交流中圓滿落幕,與會者一致認為,本次座談會為臺灣文言文教學改革與青少年家國情懷培育搭建了重要交流平臺。未來需通過創新教學模式、豐富實踐載體,切實彌合認知與行為的落差,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臺灣青少年群體中落地生根、薪火相傳。
[責任編輯:孫海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