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東:新村新風產業旺
光明日報記者 王雯靜 萬瑪加
午后,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班彥村,陽光灑在整齊的巷道上。老人們坐在墻根下悠閑地曬著太陽,孩子們追逐嬉戲的笑聲隨風飄蕩。這幅安寧祥和的景象,恰是“班彥”在土族語含義里的最好詮釋——“富裕、幸福的地方”。
但誰能想到,貧困曾像大山一樣橫亙在村民眼前。直到2015年,班彥村的129戶人家還居住在被當地人稱為“腦山”的山頂上,面臨著生存和發展的一系列難題。
2016年,班彥老村村民搬進交通便利的現代化新村,不僅實現了“挪窮窩”的地理變遷,更在新村的土壤里培育出“樹新風”的文明果實。
“搬了新家,可不能丟了規矩!”見到村民李宏文時,他指著自家門前的“文明家庭”掛牌侃侃而談。作為村里公認的家風榜樣,李宏文和妻子秉持“讀書傳家、勤儉持家”的家風,不僅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條,還常幫鄰居家的孩子輔導功課,為獨居老人采購生活用品。
“以前在山上,條件差,但從沒落下孩子的學習。現在搬到新村,更要讓他們知道,好家風比啥都金貴。”李宏文告訴記者,最讓他驕傲的是,自家的兩個娃娃都通過努力有了穩定工作,成了村里年輕人學習的榜樣。
村里實施“村民認領制”,讓每戶都成為公共設施的守護者。村民呂志洪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繞著村子檢查光伏路燈是否正常運行,試試健身器材是否牢固:“新村要有新氣象,村容村貌得靠大家一起維護。”
新開設的“愛心超市”里,商品“明碼標分”,村民通過參與環境整治、互助幫扶等文明行為獲取積分、兌換商品,愛村護村的熱情在一次次的積分兌換中日益高漲。
2025年,班彥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鄉風好了,人心齊了,發展的精氣神自然更足了。村民不僅把房前屋后收拾得整潔干凈,更把這份用心帶到了產業發展中。
盤繡園里,63歲的呂八月姐指尖翻飛,土族特有的太陽花圖案在她手中逐漸清晰,“繡一件能拿50元提成,一個月掙千把塊錢,還不耽誤照顧家里”。盤繡園自開園以來已接到5萬多件訂單,帶動145戶村民增收,平均每年每戶增收15000多元。
村民呂有金的酩餾酒作坊飄出陣陣香氣。“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我們得加倍努力,才能對得起如今的好日子!”搬出大山后,呂有金把自家小院改造成釀酒作坊,年增收十幾萬元,還帶動其他村民學習釀酒技藝。
如今的班彥村,形成了“紅色旅游引領,盤繡、釀酒、光伏、養殖多點開花”的產業發展格局,2024年人均純收入達17286元,村集體經濟超331萬元。
“產業掙了錢,大家建設文明村鎮的底氣更足了!”村史室里,望著一張張老照片,村支書仲關因保滿是感慨,“每月召開的道德評議會是村里最熱鬧的時刻,當‘孝老愛親模范’‘互助之星’名單在公示欄貼出時,總能引來陣陣掌聲。”
從深山到谷地,從“腦山”到新村,從“住上新房子”到“過上好日子”,班彥村村民不僅圓了安居夢,更找到了幸福路。就像呂志洪說的那樣:“搬進新家,更要守住咱的根;老規矩不能丟,新日子更要過得紅火!”
《光明日報》(2025年11月16日 02版)


